• 慶州瞻星臺:一場關於石頭與星辰的想像|韓國旅行

    若你已經對瞻星臺的外觀十分熟悉,甚至在黃昏時分繞著它散步、拍下無數張照片,那麼你是否曾好奇:這座看似簡單的石塔,內部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它是如何在歲月與風雨中穩穩矗立一千多年,至今依然堅固如初?

    有一次與太太閒聊,我問她:「有人進過瞻星臺裡面嗎?」她說,童年時這裡管理還不算嚴格,一些調皮的小孩會從正面的窗戶偷偷爬進去玩耍。那些孩子,也許曾親眼見過我們如今只能靠想像與研究所重構的內部空間。

    從瞻星臺頂部俯視,可見內部石塊緊密交錯排列,展現驚人結構工藝

    從填土到橫梁:石頭裡的智慧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翻閱了幾份專業研究,意外發現了一些瞻星臺內部的結構照片。原來,在第12層以下的空間已經被填滿泥土,從窗戶向下,全是緊實的填土層。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抗震能力,也為整座建築提供了沉穩的基座。根據照片推測,拍攝位置應該正是在第12層的填土上方。

    但從第12層往上,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這段空間原是供觀測者進出的通道,因此建築師們在內牆橫向安置了如大梁般的長石,形成交錯的井字型結構。這些長石的一端甚至穿出塔身,在外部可見,為整體結構提供支撐與穩定。據推測,這些突出的長石也可能曾用來懸掛木梯,讓觀測者能夠向上攀登,如今雖無實物遺留,但痕跡猶存。

    頂部空間: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小

    瞻星臺內部的橫梁結構呈井字形排列,是支撐建築穩定的核心設計

    這座塔的上部結構,也以井字形排列的兩層橫石組成,不僅減少石材間的縫隙、增強抗震性,也有效抵禦風吹日曬。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平板石竟然寬大至足以躺人,可見其厚重與堅實。而在瞻星臺西側的半圓部分,則刻意沒有鋪設平石,也許正是為了保留觀測者上下出入的空間。

    內部空間雖然在遠觀下看起來狹窄,但其實並不如表面所見那樣侷促。從功能來看,它絕對足以容納操作天文儀器的需要。想想昌慶宮內的天文臺,也是在類似空間中進行恆星觀測——那麼,瞻星臺的這個「小空間」,其實正是古代觀星者與天對話的舞台。

    一場古代的觀星之夜

    當你了解了內部結構,再回頭看這座八公尺高的石塔時,你也許會開始想像:古時的天文觀測者,是如何登上這座高臺的?

    他們可能從正前方搭設木梯進入瞻星臺。由於填土的存在,窗口下方實際上已是一片可站立的平台。進入後,再透過內部橫梁懸掛的木梯,一步步向上爬升。最終,抵達頂部那四根交錯的長石之間,坐下,穩定心神,開始仰望星空。

    展示館中重現古代天文觀測者如何以木梯進入瞻星臺進行星象觀察

    那是一個靜謐的夜晚,觀測者的眼中映照著星星的位置與移動,腦中則不斷盤算著月亮的盈虧、行星的軌跡。他也許還需反覆確認是否出現了異象,一顆突然出現的星,一段特殊的光芒,一個古老占星圖中早已標記的徵兆。這不僅是一次科學性的觀察,更可能是一場與宇宙溝通的儀式。

    他祈禱,也等待。因為他的觀測,關乎王朝的未來、農耕的節奏,甚至君王心中的安定與不安。

    今天,我們無法親身登上那座塔,也無法再從高處直接觀星。但當你再次來到瞻星臺,不妨試著在夜色中仰望它,想像那位觀測者靜靜坐在頂部,與千年前的星辰對話。那或許會是你在慶州最靜謐也最詩意的一刻。

  • 慶州瞻星臺:別讓打卡成為錯過|韓國旅行

    如果你已經計劃前往慶州,或者此刻正漫步在這座歷史之城,那麼「瞻星臺」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作為慶州的象徵地標,它早已成為旅人必訪的打卡點——然而,每當我和家人在這裡散步時,總會看到許多遊客在拍完一張合照後便匆匆離去。這樣的場景,對我這個長年居住在此的「當地人」而言,總帶著一點點遺憾。

    瞻星臺不僅是一座古老的天文觀測臺,它本身就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天文曆法。如果你願意放慢腳步,依照下面的線索重新觀看它,那麼當你日後回想起這次旅程時,那張照片的背後,將不再只是影像,而是一段與時間對話的記憶。

    照亮於夜色中的韓國慶州瞻星臺,呈現清晰的石塔輪廓與歷史氛圍。
    慶州瞻星臺在夜晚燈光下散發靜謐光輝,見證新羅王朝的天文智慧

    節氣與王朝:藏在石頭裡的數字密碼

    站在瞻星臺正前方,你會看到中間那扇小窗戶,它的上下各有12層,合計24層,這正是農耕社會賴以節令耕作的「二十四節氣」。若再細數整體層數,包含窗戶在內共27層,這個數字並非巧合,而是為了紀念建造此臺的新羅第27代君主,善德女王。她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位登基的女性君主,而這座天文臺,也象徵著她對天地、秩序與知識的重視。

    繼續觀察,你會發現最底座還有一層,頂部則由兩層方形石塊覆蓋,這樣整體建築其實是28 + 2 = 30層:28對應天上的二十八宿,2則象徵月亮圓缺的30天。這是一種古人對「天地運行」的理解,也是一種將宇宙觀寫進建築中的浪漫。

    方向與入口:功能之外的精準

    再往上看,瞻星臺頂部的井字形石塊,正對著東西南北四方,呈現出驚人的方位精確。這不只是建築技巧的展現,也蘊藏著觀星者對天地之道的敬畏。中段那扇小窗兩側,留有類似梯子架的槽口——那正是昔日天文官們攀登出入的路徑。當你明白這不只是「一扇窗」,而是與天對話的通道,你看它的眼光也將有所不同。

    一部歷史劇,一段時間旅行

    如果你還未看過2009年MBC出品的歷史劇《善德女王》,我誠摯建議你在來訪慶州前先看看。劇中有一幕詳盡描繪了善德女王為何要建造這座天文臺,那不只是出於科學或儀式的需要,更是一場女性掌權、以智慧回應時代的歷史回聲。當你親臨現場,或許會更能體會,那些年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是如何在石頭之間流傳至今。

    最後的任務:數石頭,數回憶

    若你帶著家人或朋友一同造訪,我建議你們不妨一起完成一項任務:數一數瞻星臺到底用了多少塊石頭。 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但正因如此,它將變成一場互動的過程、一段共同的記憶。有時,旅程中最珍貴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那些你們為了理解歷史而低頭數石頭、抬頭仰望天空的瞬間。

    你來過瞻星臺嗎?這次,不如讓它也走進你的記憶裡——不只是照片裡的背景,而是心中閃亮的一顆星。

  • 動詞+(ㄴ/는)다고 하다 傳達某人或重複自己的話時…|韓語語法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傳達某人說的敘述或者重複自己說的話,比如,朋友說,電視劇很有意思;據說,天氣最近會變暖。我對朋友說,我要去留學。等等。在用來客觀轉達他人說的內容引用事實的情況下非常常見。

    語法結構

    適用詞類語法結構中文意思
    動詞동사 + 는다고 하다說……(現在或一般事實)
    動詞동사 + 았/었다고 하다說……了(過去式)
    形容詞형용사 + 다고 하다說……(描述狀態)
    名詞명사 + (이)라고 하다說是……

    使用要點

    用途說明
    轉述他人說的話「媽媽說明天要下雨」→ 엄마가 내일 비가 온다고 했어요.
    表達第三人稱立場(中立報導)用來客觀傳達他人意見(常見於新聞報導、會議紀錄)
    表示「我說過……」的自我重述對他人回應或提醒自己的話:내가 그렇게 말했잖아. → 그렇게 말했다고 했잖아.
    終結語尾可變化為 질문하다, 설명하다 等根據上下文改變「說」的動詞,提高語體豐富性

    例句

    1. 친구가 오늘 못 온다고 했어요.朋友說今天不能來。
    2. 엄마가 저녁을 집에서 먹는다고 했어요.媽媽說會在家吃晚餐。
    3. 지민 씨가 내일 여행 간다고 했어요.智敏說明天要去旅行。
    4. 제가 그 책을 읽었다고 말했어요.我說我看過那本書了。
    5. 선생님이 이 문법은 중요하다고 하셨어요.老師說這個文法很重要。
    6. 대통령은 내년에 세금을 인하하겠다고 밝혔습니다.總統表示明年將降低稅收。
    7. 전문가는 이번 변화가 시장에 긍정적인 영향을 줄 것이라고 분석했습니다.專家分析這次的變化將對市場產生正面

    延伸練習

    請將下列句子變為間接引語形式(使用 -는다고 하다)

    1. 민수:“내일 시험이 있어.”
    2. 친구:“요즘 운동 자주 해.”
    3. 엄마:“저녁 먹었어.”
    4. 선생님:“이 단어는 중요해요.”

    下方為答案,文字顏色設置為白色,可以通過光標選中後顯示。

    重點詞彙

    韓文詞性拼音中文意思TOPIK 級別
    전하다動詞jeon-ha-da傳達、轉述II
    분석하다動詞bun-seok-ha-da分析III
    인하하다動詞in-ha-ha-da降低(價格、稅金)IV
    영향을 주다片語yeong-hyang-eul ju-da產生影響II–III
    전문가名詞jeon-mun-ga專家II
    밝혀지다動詞(被)bal-khyeo-ji-da被揭示、被說明IV
    입장名詞ip-jang立場、觀點III
    발언名詞ba-reon發言III–IV

  • 你被商業壟斷裹挾過嗎?反壟斷法的宗旨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英文閱讀

    我們經常會從電視或網路上看到某某公司被執行反壟斷調查,但仔細一看會發現,這家公司好像也沒真的把市場全吃下來?產品也不是唯一選擇?於是我們往往在一陣雲裡霧裡的理解中,讓這類新聞像滑過眼前的跑馬燈,沒有真的留下痕跡。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 Apple 與 Epic 的對決。

    那是從 2020 年 8 月開始,遊戲公司 Epic 在其熱門遊戲《Fortnite》中導入自家支付系統,以避開蘋果 App Store 的 30% 抽成。蘋果的回應是當日立即將《Fortnite》從 App Store 下架。隔天,Epic 隨即提起反壟斷訴訟,這場法律戰在科技與商業界引發廣泛討論。

    法院在 2021 年 9 月作出裁定,認為蘋果禁止開發者引導用戶使用外部支付的行為違反加州不正當競爭法(UCL),但蘋果在其他多項指控上勝訴。雖然雙方都宣稱部分勝利,但這場訴訟真正激起的爭議是:當一個平台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競爭的參與者,它能不能阻止你在這個平台之外做出選擇?

    到了 2024 年與 2025 年初,蘋果被控沒有遵守法院的修改要求,再度遭法官裁定其「故意違反禁令」,甚至面臨可能的刑事調查與罰款。

    蘋果說,它只是為了保護使用者體驗;Epic 說,它要爭取市場公平與使用者自由。這場訴訟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它確實提供了一個入口——讓我們重新思考:反壟斷法到底是為了防止什麼?又在保護誰?

    今天這篇文章非常清楚地分析了什麼是反壟斷法所禁止的行為,以及它真正想要守護的,是怎樣的一種市場秩序與使用者選擇權。那麼讓我們開始,看看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能否判斷 Apple 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如果是,又是通過什麼手段完成的?

    One type of violation of the antitrust laws is the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Monopoly power is the ability of a firm to raise its prices above the competitive level—that is, above the level that would exist naturally if several firms had to compete—without driving away so many customers as to make the price increase unprofitable. In order to show that a firm has abused monopoly power, and thereby violated the antitrust laws, two essential facts must be established. First, a firm must be shown to possess monopoly power, and second, that power must have been used to exclude competition in the monopolized market or related markets.

    One type of violation of the antitrust laws is the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這段文字雖然語言難度不高,但邏輯結構極具法律與商業寫作特徵。

    第二句裡的結構是本段邏輯關鍵:「so many customers as to make X happen」。這個結構的意思是「多到足以導致某結果發生」。

    所以這句話的邏輯應該這樣解讀:

    提高價格 → 如果失去太多顧客 → 總收益下降 → 漲價變得無利可圖 → 所以只有當客戶不會大量流失時,漲價才可能有效

    這正是壟斷的語意核心。釐清這個邏輯後,翻譯應該是:

    壟斷權力是指一家公司有能力將價格提高到高於市場競爭水準,而不會因此流失太多顧客,以致讓漲價變得無利可圖。

    第三句邏輯上不難,但我在閱讀時一度把 possess 和 process 搞混。這裡再次提醒自己:

    • possess = 擁有(to have)
    • process = 過程/處理

    這段最有啟發性的地方,是它展現了法律與商業語言在邏輯上的建構模式:

    定義 → 設立前提 → 設定責任條件。

    這種結構提供了我們在寫作與辯證中如何準確推進觀點的範本。希望你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識別出那些看似中立、實則設下語言陷阱的結構。

    The price a firm may charge for its product is constrain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 for the product. If a firm attempts to charge a higher price—a supra competitive price—customers will turn to other firms able to supply substitute products at competitive prices. If a firm provides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 products actually or potentially available, however, customer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buy from alternative suppliers. Consequently, a firm with a large share of the relevant market of substitutable products may be able to raise its price without losing many customers. For this reason courts often use market share as a rough indicator of monopoly power.

    The price a firm may charge for its product is constrain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 for the product…

    這段內容較為簡單,但它呈現出非常清晰的經濟邏輯鏈:

    一家企業的定價受到「相近替代品」的可獲得性限制(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當價格過高時,顧客可能轉向競爭對手。但若某公司幾乎壟斷市場上的替代選擇,顧客就很難轉移——這會讓企業能提高價格而不流失太多顧客。

    因此,法院會將市場佔有率作為衡量壟斷權力的粗略指標。

    定價能力 → 顧客轉移 → 可替代品存在 → 市場佔有率 → 壟斷力指標

    這種因果鏈的建立,是法律與經濟語境中經常出現的推理工具。

    Supracompetitive pr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ss of consumers’ welfare because such prices force some consumers to buy a less attractive mix of products than they would ordinarily buy. Supracompetitive prices, however, do not themselves constitute an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Antitrust laws do not attempt to counter the mere existence of monopoly power, or even the use of monopoly power to extract extraordinarily high profits. For example, a firm enjoying economies of scale—that is, low unit production costs due to high volume—does not violate the antitrust laws when it obtains a large market share by charging prices that are profitable but so low that its smaller rivals cannot survive. If the antitrust laws posed disincentives to the existence and growth of such firms, the laws could impair consumers’ welfare. Even if the firm, upon acquiring monopoly power, chose to raise prices in order to increase profits, it would not be in violation of the antitrust laws.

    Supracompetitive pr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ss of consumers’ welfare…

    這段說明了「高價格」不必然違法,重點在於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效果

    即便一家企業因規模經濟而能設定極具競爭力的低價,導致小企業無法生存,也不構成違法。甚至當企業因壟斷地位而提高價格,也不違反反壟斷法——只要它不是透過「排除競爭」達成的。

    這段不斷強調「消費者福利」作為法律的核心指標,也讓我理解現代反壟斷法不只追求公平,更追求整體市場的效率與選擇性。

    The antitrust prohibitions focus instead on abuses of monopoly power that exclude competition in the monopolized market or involve leverage—the use of power in one market to reduce competition in another. One such forbidden practice is a tying arrangement, in which a monopolist conditions the sale of a product in one market on the buyer’s purchase of another product in a different market. For example, a firm enjoying a monopoly in th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market might not sell its products to a customer unless that customer also buys its computer systems, which are competing with other firms’ computer systems.

    The antitrust prohibitions focus instead on abuses of monopoly power that exclude competition…

    這段介紹了「綁定銷售(tying arrangement)」作為一種常見的壟斷濫用手段。

    當企業在 A 市場擁有壟斷地位,並強迫消費者為了獲得 A 商品,必須同時購買 B 商品(即便 B 市場是競爭市場),這就構成典型的槓桿濫用。

    壟斷法禁止的不是企業賣得多,而是企業利用自己強的位置,讓你的選擇權縮小

    這讓我更深刻理解:

    壟斷的可怕不在於一家公司太成功,而在於它能用成功換來操控別人的選擇。

    The focus on the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rather than on monopoly itself, follows from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antitrust laws: to promote consumers’ welfare through assurance of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roducts available to consumers.

    這段作為全文的總結,其實語言本身不難,但我在閱讀時產生了兩個關鍵理解偏差,也是在這裡做了語感與法律結構的深化。

    第一個重點是 follows from。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記住的高級語法結構,意思是:「某行為/觀點來自於某個原則或制度的目的」。所以這段的主幹是:反壟斷法之所以把焦點放在濫用壟斷權,而非壟斷本身,是因為它背後的核心目的如此要求。

    第二個是 through assurance of…,這不是簡單的 “透過保證”,而是有「制度性保障」的含義,比 guarantee 更柔和、更政策性。它指出:法律的目標不是懲罰誰,而是確保市場維持「產品品質」與「產品選擇數量」的雙重保障。

    綜合來看,這句話可以翻譯為:

    反壟斷法之所以將重點放在壟斷權力的濫用,而非壟斷本身,是因為其首要目的在於:透過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可得數量,來促進消費者的福祉。

    這段讓我從「規則設計的邏輯」重新認識了整篇文章。

    原來反壟斷法的出發點不是懲罰強者,而是建立一種系統性保障:讓市場上始終存在「競爭的壓力」、「品質的誘因」與「選擇的自由」。

    回到文章最初,我們提到 Apple 與 Epic 的對決究竟是誰對誰錯?現在或許不需要一個明確答案。

    但在這段閱讀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拆解了「壟斷」這個語詞背後的結構與語氣,發現:它並不只是經濟術語,更是一種關於社會權力如何運作的語言代碼。

    我們看到語言如何劃出「可被懲罰的界線」、法律如何設定「允許的力量運用」,也看見語言背後的制度設計與價值判斷。

    正如反壟斷法並非打擊強者,而是防止強者阻止我們選擇的自由——這篇文章其實也是一次語言上的反壟斷:

    去拆解那些用語言建構出來的權力,去追問語言的背後,誰在說話、誰被迫沉默、誰的選擇消失了?

    如果你也曾經覺得某個 App 沒得選、某項服務非用不可、某個價格你無從議價,那麼,也許你正在經歷一場你尚未意識到的選擇被收編的過程。

  • 韓幣上的母子,藏著朝鮮文化的極致光芒|江陵烏竹軒

    每位來到韓國旅遊的朋友,大概都會在下飛機後兌換一些韓幣,好在旅途中使用。而在這些紙鈔中,面額最大的五萬韓元與五千韓元,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那你可曾好奇過這些紙幣上刻畫的人物是誰?背景裡的建築又在哪裡?為什麼他們會被選擇登上韓國的貨幣?他們在韓國歷史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與貢獻?

    烏竹軒正面與側面建築外觀,江原道江陵的歷史古蹟
    我在江原道江陵旅遊時拍攝的烏竹軒正側面照。這座建築是朝鮮時代才女申師任堂與儒學家李珥的出生地,具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這次來到江原道江陵的烏竹軒(오죽헌),我彷彿與這兩位身影不只在紙鈔上相遇,更在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中與他們對話—申師任堂(신사임당,1504–1551)與栗谷李珥(율곡 이이,1536–1584),一位是朝鮮時代的賢母與藝術家,一位是韓國儒學思想的巨擘。隨著腳步穿梭於庭院與展館,一幅屬於朝鮮王朝的文化藝術畫卷,靜靜展開在我眼前。

    江原道江陵烏竹軒入口處的龜趺碑,石龜背負碑文,頂部雕有雙龍捧珠
    烏竹軒正門前的龜趺碑,由石龜背負碑文,碑頂雕刻雙龍捧珠,象徵儒學精神的守護與傳承。碑文為「율곡선생유적정화기념비」,紀念對李珥遺跡的整修。

    在踏入烏竹軒院子之前,我的目光被門口一座石龜背負的碑石吸引。碑上刻著「율곡선생유적정화기념비」,但四周並無任何中文或英文說明,讓我當下其實無法理解其中含義。事後查找才得知,這塊碑是為了紀念對烏竹軒進行整修與保護而設立的,意思是「栗谷先生遺跡整頓紀念碑」。

    這種不加翻譯、僅以韓文刻字的紀念碑,某種程度上也象徵著這裡本就是一個為本國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場域,不是單純為觀光客設計的景點。對我來說,它既是一塊歷史的提醒,也成了我這趟文化探索旅程的起點。

    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塊碑的結構與造型。這是典型的龜趺碑(귀부비),在東亞文化中,烏龜象徵長壽、穩重與永恆。因此,讓碑文「坐」在烏龜背上,寓意這段歷史與紀念能夠長久流傳、不被遺忘。

    一座完整的龜趺碑通常由三部分構成:

    • 龜趺(귀부):烏龜底座,象徵穩固與承載歷史的重量;
    • 碑身(비신):豎立的石碑,刻錄紀念的文字;
    • 螭首(이수):也就是碑頂雕刻,常見為龍形或雲紋,象徵祥瑞與天命。

    抬頭望向這塊碑的最頂端,我注意到兩條龍盤繞於上,龍爪一同捧著一顆龍珠。這並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朝鮮碑刻中極具代表性的「螭首」設計。

    在東亞象徵體系中,雙龍代表守護與祥瑞,龍珠(여의주,如意珠)則象徵智慧、真理、天命或理想的實現—傳統認為,只有真正的龍才能掌握這顆珠。雙龍共捧龍珠的畫面,彷彿正在傳遞這樣一層意涵:李珥所代表的儒學精神與思想,是值得兩股力量共同守護、傳承下去的文化之珠。

    雖然這座碑上沒有任何外語說明,但從石材的肌理、雕刻的細節到構圖的象徵,都靜靜傳遞著一種信息:歷史與精神遺產,不需要大聲說話,只等待你低頭、抬頭、停下腳步去理解。

    烏竹軒入口處的「寶物第165號」標誌石碑
    石碑標示烏竹軒為韓國寶物第165號,顯示其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重要性。

    我踱步來到烏竹軒的正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從低處拾級而上的石頭台階,大約有三到四公尺的高度落差,需要一步步走上去。就在台階一旁,我注意到一塊低矮的小石碑,上面刻著「寶物 第一六五號」。看到這樣的標記,我立刻意識到這座建築絕非尋常,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早已被國家認定與保護。

    烏竹軒內供奉栗谷李珥影帧的文成祠祠堂建築外觀
    烏竹軒內的文成祠,是祭祀栗谷李珥的祠堂,建於1975年烏竹軒整修時期。

    拾級而上、穿過大門,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建築並不是我原本以為的烏竹軒主屋,而是一座靜謐莊嚴的祠堂-文成祠(문성사)。這裡供奉的是栗谷李珥(율곡 이이)的「影帧」,也就是用於祭祀的肖像畫像。

    文成祠的前身原為「御製閣」,直到1975年烏竹軒整修工程時,才將其遷移至現今西側,並重新修建為文成祠,用以更莊重地祭祀李珥。

    「文成」是1624年,朝鮮仁祖大王親賜給李珥的諡號,意涵為:「道德高尚、博學多識,為百姓過上安穩生活樹立了政務之本」。這座建築不僅是為紀念一位思想家而存在,更是一種延續朝鮮儒學理想與治世精神的象徵。

    站在文成祠前,我的視線逐漸轉向左側,一片極具特色的烏竹林映入眼簾。與一般竹林翠綠清亮的形象不同,這裡的竹子節節分明,通體呈現深黑至黑褐色,枝幹挺拔而沉穩,靜靜矗立在庭院一隅。

    江陵烏竹軒院內的烏竹林,竹節呈黑褐色,形態挺拔
    烏竹軒因庭院內所種黑竹(烏竹)而得名,圖為烏竹的近距離拍攝,節理分明,色澤深沉。

    這正是「烏竹軒(오죽헌)」名稱的由來因院落中栽有這種特殊的黑竹(烏竹)而得名。我一邊細看這些竹子的質感與節理,一邊忍不住思考:當時的主人,為何選擇種下這種色澤黯然的竹子?是單純的美學偏好,還是另有所寓?
    烏竹在東亞文化中,常被視為高潔、堅貞之象徵,是否也暗示著這個空間曾經居住過的那位文人李珥他所追求的氣節與精神?

    烏竹軒正面與側面建築外觀,江原道江陵的歷史古蹟
    圖為江原道江陵市烏竹軒(오죽헌)的主建築外觀。建築分為三間,右側房間「夢龍室」為儒學家栗谷李珥(1536–1584)出生地。該建築為朝鮮王朝早期建成,結構簡樸卻蘊含深厚文化意義,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價值。現為韓國寶物第165號文化財。

    烏竹軒的主建築就坐落在這片烏竹林旁,由三個房間組成。最右側的房間名為「夢龍室(몽룡실)」,據說正是栗谷李珥誕生之處。整棟建築為朝鮮王朝初期所建,是現存韓國木造住宅中歷史最悠久者之一。也正因其建築風格的獨特性與歷史價值,烏竹軒於1963年被指定為韓國國寶級文化財—寶物第165號

    這座古老的房屋,如今仍靜靜地矗立在這片帶著濃濃書卷氣息的庭院中,與那片烏竹相互輝映,不言而喻地述說著朝鮮時代文人精神的風骨。

    從烏竹軒與烏竹林之間穿過,我走入了建築群的另一端——這裡有兩座相對低調卻極富文化意義的建築:舍廊房(사랑방)與御製閣(어제각)

    烏竹軒內的舍廊房建築,傳統韓屋中的男性書房與接待空間
    烏竹軒的舍廊房是男性主人居住與研讀的空間,也象徵朝鮮儒家文化中內外有別的空間秩序。

    舍廊房在傳統韓屋中,是男性主人的居住與接待空間,也常是書房、研讀經書或接待賓客的場域。這個空間通常位於主屋之外,呈現出一種「內外分離、男女有別」的儒家空間秩序。

    烏竹軒內的舍廊房建築
    烏竹軒的舍廊房是男性主人居住與研讀的空間,也象徵朝鮮儒家文化中內外有別的空間秩序。

    在烏竹軒中,舍廊房與其他結構保持著適度距離,散發出一種沉靜書卷氣息,彷彿仍可想見當年李珥讀書習文的身影。

    再往前走,就是御製閣(어제각),這座建築專為保存李珥(栗谷)重要文物而建,其中包括他年少時所用的一塊墨石,以及他親手撰寫的名著《擊蒙要訣》(Gyeokmongyogyeol)。

    江陵烏竹軒內保存李珥文物的御製閣建築外觀
    烏竹軒的御製閣由金載贊於1788年奉正祖王命所建,用以保存李珥的《擊蒙要訣》與墨石。

    據史料記載,1788年(正祖12年),朝鮮朝鮮第22代國王聽聞烏竹軒尚保存著李珥幼時所用的墨石與他親筆書寫的《擊蒙要訣》手稿,特地下令將這些物品送至宮中。
    正祖親自閱覽後,深感李珥學識與精神之偉大,便在墨石背面題寫了一段讚文,又在書上加上御題書名,並命人將這些文物送回江陵。為了永久保存這批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遺物,當時江原道觀察使金載贊(김재찬)奉命在烏竹軒興建了這座御製閣。

    走到這裡,我忽然浮現一個感想:朝鮮時代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燦爛的儒學文化,不僅在於有李珥這樣的思想家,也在於當時的國王特別是正祖大王本人對文化與學問的重視。

    今日的御製閣外觀素雅,內部氣氛莊重,既是文物的保管空間,也象徵著李珥在朝鮮儒學傳統中所佔據的崇高地位。

    結束烏竹軒與御製閣的參觀之後,我來到園區內的栗谷李珥紀念館。這裡收藏了不少朝鮮王朝時期的儒生遺物與文獻,也展示了栗谷李珥思想的傳承軌跡。

    然而,真正令我感到震撼的,卻是牆上一左一右懸掛的兩份古老結業證書出人意料地來自清朝康熙與雍正年間。這兩份證書的內容,不僅記錄了朝鮮文人在當時獲得官方認可的事蹟,更清楚展現出17至18世紀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密度。

    朝鮮儒生獲得的清朝康熙與雍正年號結業證書,展示於江陵李珥紀念館
    展示於江陵李珥紀念館的進士李壽海的雍正年號證書,象徵17~18世紀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層聯繫。

    當我站在這兩份歷經歲月的文書面前,心中浮現的不是距離感,反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文化連結感。

    朝鮮儒生獲得的清朝康熙年號結業證書,展示於江陵李珥紀念館
    展示於江陵李珥紀念館李鼎華的康熙年號證書,象徵17~18世紀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層聯繫。

    尤其是當我凝視著那來自清宮廷體系的書法筆跡遒勁有力、筆畫沉穩,每一筆彷彿都蘊藏著來自皇權、學統與書法修養的三重力量。這樣的書寫,不僅僅是對朝鮮文人的肯定,也是一種來自宗主國體系的文化標準輸出。
    朝鮮儒者將這樣的認可視為莫大榮耀,也進一步展現了當時朝鮮王朝對中華文化體系的高度仰望與深層吸納。

    站在這兩份清代證書前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朝鮮時代的文化為什麼能有深度?一部分,是因為它勇於承接、也努力轉化來自更大文明體系的精神遺產。

    下面就是部分在館內展示的一些朝鮮時期文人的作品。

    未完待續…

  • 動詞+는군요/形容詞+군요對剛剛知道的情況感嘆|韓語語法

    日常交流中如何表達對剛剛知道的情況下的感嘆或驚訝?如,他真的很聰明啊,這個連續劇真的好看。使用動詞 + 는군요 / 形容詞 + 군요這個語法可以表達說話人剛剛發現某事,並帶有驚訝或感嘆語氣,相當於「原來……啊!」、「哇,竟然……啊!」,這個語法很常見於韓劇、對話中,是自然口語感非常強的語氣結尾形式

    語法結構

    詞類結構中文語感
    動詞動詞詞幹 + 는군요原來正在……啊!
    形容詞形容詞詞幹 + 군요原來……啊!
    名詞이다명사 + 이군요 / 군요原來是……啊!

    「-군요」為口語常見感歎句尾,語氣中性偏驚訝與理解
    終結詞尾「요」為敬語,非敬語形式為「-는군 / -군」

    使用要點

    特徵說明
    用於剛剛「看到、聽到、想到」的事語氣感嘆、驚訝、明白了的語感
    更口語,比습니다、에요 更自然常用於口語、韓劇台詞、與朋友對話
    可接過去式:았/었군요表示過去某件事,發現或回顧語氣
    可轉為語尾疑問:군요 → 군요?帶驚訝或確認語氣的提問,意思如「你原來是……啊?」

    例句

    1. 밥을 벌써 다 먹는군요!
       → 飯已經都吃完了啊!
    2. 여기가 그렇게 유명한 곳이군요.
       → 原來這裡就是那麼有名的地方啊!
    3. 정말 빠르군요!
       → 真快啊!
    4. 한국어 발음이 생각보다 어렵군요.
       → 韓語發音比想像中難啊。
    5. 그 사람도 힘들었군요.
       → 原來那個人也很辛苦啊。
    6. 이 정책은 장기적으로 효과가 있군요.
       → 原來這項政策長期來看是有效的。
    7. 과학도 감동을 줄 수 있는 예술이군요.
       → 原來科學也能成為感動人的藝術啊。

    延伸練習

    1. 여기가 바로 그 식당____________!
    2. 이 노래, 정말 좋____________!
    3. 벌써 10시가 되었____________!
    4. 공부를 열심히 하____________!

    下方為答案,文字顏色設置為白色,可以通過光標選中後顯示。

    重點詞彙

    韓文詞性拼音中文意思TOPIK 級別
    벌써副詞beol-sseo已經I
    유명하다形容詞yu-myeong-ha-da有名的I
    발음名詞bal-eum發音I–II
    생각보다副詞短語saeng-gak-bo-da比想像中II
    열심히副詞yeol-sim-hi認真地I
    장기적名詞/形容詞jang-gi-jeok長期的(政策/計畫)III
    감동名詞gam-dong感動III
    예술名詞ye-sul藝術II
    효과名詞hyo-gwa效果II

  • 動詞+는 편이다/形容詞+(으)ㄴ/는 편이다算是|韓語語法

    如何表達一種傾向或語言委婉的評價?比如,我算是經常運動,昨天算喝了很多酒。使用動詞 + 는 편이다 / 形容詞 + (으)ㄴ/는 편이다這個語法就可以表示「算是……的那一邊」、「屬於……的傾向」,用來做比較、表示傾向或語氣委婉地評價

    語法結構

    結構用法說明中文意思
    動詞 + 는 편이다表示行為上的傾向算是做……的人
    形容詞 + (으)ㄴ 편이다表示狀態上的傾向算是……的
    形容詞現在時 + 는 편이다少見,但可用於現在進行有……的傾向(如 많은 편이다)

    使用要點

    語感功能原理與效果說明
    用來「客觀描述傾向不會斷言絕對,只是說「比較屬於那邊」
    可「語氣柔和、委婉」表達用於對自己或他人做評論時顯得更謙虛、更客觀
    常與 비교/대조 結構搭配使用搭配「-보다」等句型做傾向比較:A보다는 B인 편이에요

    例句

    1. 저는 매운 음식을 잘 먹는 편이에요. 我算是蠻能吃辣的。
    2. 그 친구는 조용한 편이에요.那位朋友算是安靜的人。
    3. 오늘은 따뜻한 편이에요.今天算是溫暖的。
    4. 그 사람은 다른 직원들보다 일찍 오는 편이에요. 他比其他員工算是來得早的人。
    5. 시험 문제는 어려운 편이었어요. 考題算是有點難。
    6. 한국은 겨울에 건조한 편이라 피부 관리가 중요합니다. 韓國冬天算是乾燥的,所以皮膚保養很重要。
    7. 그 제품은 가격에 비해 성능이 좋은 편이다. 那個產品比起價格來說,性能算是不錯。

    延伸練習

    1. 저는 음식을 천천히 _____________.
    2. 이 옷은 가격이 _____________.
    3. 우리 반 학생들은 말을 잘 _____________.
    4. 한국어 문법은 배우기 _____________.

    下方為答案,文字顏色設置為白色,可以通過光標選中後顯示。

    重點詞彙

    韓文詞性拼音中文意思TOPIK 級別
    먹다動詞meok-daI
    조용하다形容詞jo-yong-ha-da安靜的I
    어렵다形容詞eo-ryeop-da困難的I
    따뜻하다形容詞tta-tteut-ha-da溫暖的I
    듣다動詞deut-da聽、聽話I
    성능名詞seong-neung性能、效能II
    건조하다形容詞geon-jo-ha-da乾燥的II
    가격名詞ga-gyeok價格II
    비교하다動詞bi-gyo-ha-da比較III
    관리하다動詞gwan-ri-ha-da管理IV
  • 为什么理光 RICOH GR II 是完美的相机

    为什么理光 RICOH GR II 是完美的相机

    近二十年來,我大概用過八部不同的相機,每一部都是當時階段的縮影。回望這段旅程,我發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規律:相機越大,創作越少;相機越小,回憶越多。 在一次次購機的衝動與理性的拉扯中,我終於找到了那台可以陪伴我走得更久的相機 —— 理光 RICOH GR II。

    這台二手相機,如今已經有些歲月的痕跡,但它仍舊是我口袋裡最值得信賴的夥伴。它並不是我用過最昂貴的相機,也不是規格最頂的那一部,但卻是在我生命中留下最多真實、最有情感照片的那一部。

    我與相機的二十年

    • Sony Cyber-Shot DSCP52,2003
      我的第一部數位相機,紀錄了高考結束後那段自由而美好的暑假時光。那些與同學、好友共度的青春瞬間,至今仍深藏在記憶中。
    • Sony Cyber-Shot DSCP73,2004
      媽媽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陪我走過整個大學時期。它見證了班級聚會的歡笑、校外商業演出的努力,以及和留學生朋友共度的溫暖時光。
    • Nikon D200,2007
      受到Rokey的啟發。一台分量十足的大塊頭,背後是滿滿的創業夢。它幫我完成了創業初期幾乎所有的商業拍攝,也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拍照是責任」。
    • Sony RX100 II,2012
      它讓我驗證了一個道理:小相機,反而拍得更多。 如今回看,這台相機記錄了我在上海生活中最多的回憶與場景,是最默默陪伴的一位老友。
    • Canon 70D(二手),2015
      深受 Casey Neistat 的影響,看到他用這台相機拍出了那麼多精彩的 Vlog,我也開始認真學習影片拍攝。從按下錄影鍵的那一刻起,影像的世界又開了一扇新窗。
    • Sony A6300(二手),2017
      被 70D 的大體積折磨許久後,終於入手這台無反相機。也正是那一年,無反開始全面走入主流市場。它讓我的拍攝變得更輕盈、也更自在。
    • 考慮 Leica Q,2018
      曾短暫迷戀那份「高級感」,一度心動。但經過多次自問,我放下了這份執念——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台昂貴的器材,而是一台真正能與我同行的工具。
    Ricoh GR II
    • Ricoh GR II(二手),2019
      命運般的相遇。第一次握住它,便有一種「就是它了」的感覺。這台相機表達了我無數的情感,也紀錄了那些靜靜流淌的日常。小巧卻有靈魂,是我最真誠的創作夥伴。
    • Sony A7M4,2023
      在啟程南美前憑直覺購入,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如今回看 Patagonia 拍下的那些畫面,那些壯闊的冰川與無垠的原野仿佛近在眼前,彷彿記憶從未走遠。

    從炫技到純粹:我對「完美」的轉變

    年輕時追求的完美,是規格、是畫質、是拍下讓人驚艷的照片;現在我理解的完美,是陪伴、是頻率、是那台願意被你天天帶出門的夥伴。

    GR II 沒有什麼噱頭,它只是安靜地躺在我口袋裡,等待著那個值得記錄的瞬間。我不再期待一台相機能讓我成為誰,而是期待它能幫助我記住我自己。

    GR II 是我心中「完美相機」的 13 個理由

    1. 它可以放進口袋,也可以放進生活

    真正的攝影不是儀式感,而是日常感。你願意每天帶著它,才會有機會捕捉那些小而美的片刻。

    2. 有閃光燈,就是多一種可能性

    很多相機為了「極簡設計」犧牲了實用性,但 GR II 把那顆小閃光燈保留了下來——它在我拍攝孩子在昏暗房間玩耍時、在街角小巷補光時發揮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3. 真正單手可控的體驗

    有時候,你只有一隻手能拍照,另一隻手正在牽著孩子、提著東西。GR II 在這些時刻給我的是自由,是掌控感。

    4. JPG 直出,能打動自己的顏色才是好顏色

    我拍過很多 RAW 檔,也後製過無數張片子,但 GR II 的正片風格直出,常常讓我直接點讚存圖,毫不猶豫。

    5. 黑白高對比:像是在用情緒拍照

    這個模式像是讓相機「看得見心情」一樣。有時候不想管色彩、曝光、風格,只想拍出心裡那種生猛的、粗糲的、真實的感覺——就選它。

    6. 銳利,卻不刺眼

    沒有低通濾鏡的 APS-C 感光元件,畫面極其銳利,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生硬。拍風景、拍人都恰到好處。

    7. 外形不浮誇,像台有故事的機器

    它的外觀低調,幾乎不會被別人注意到。但懂它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台為「拍攝」而生的工具,不是為了吸睛。

    8. 曝光補償快,節奏才能跟得上瞬間

    街拍的節奏快得像呼吸一樣,調整光線不能靠慢慢滑轉盤。GR II 的 +/- 按鈕,讓我可以依直覺快速調整,保持與畫面同步。

    9. 微距,就是重新發現世界的一種方式

    我用它拍過樹葉紋理、拍過書頁文字、拍過食物的氣泡與湯汁……微距像是開了一扇新窗戶,提醒我細節之美。

    10. 菜單簡單但不簡化

    很多相機的操作菜單像一個迷宮,而 GR II 的系統設計是一種“安靜的理性”。你能快速找到你想要的選項,專注於拍攝。

    11. APS-C:這才是真正的底氣

    這麼小的機身竟然裝進了 APS-C 感光元件,我無數次在低光環境或大場景拍攝後驚訝於它的細節保留能力。

    12. 2900 塊錢的黃金選擇(目前好像升值了,妥妥的理財產品)

    如果你知道它的潛力與質感,你會覺得這價格根本是錯標。相比那些旗艦手機,它更像是一部真正為「拍攝」設計的工具。

    13. 28mm,是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

    28mm 定焦,就像我眼睛看到世界的角度。它不給我太多的「逃避空間」,我只能靠走近、靠構圖、靠等待去捕捉照片。這是一種訓練,也是一種自我對話。

    從情感、陪伴,到深度思考:GR II 給我的不只影像

    理光 GR II 是我這些年來在相機世界裡繞了一圈後,最終選擇的答案。它不是一切問題的解答,但它是我的答案。

    如果你也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應該「換一台更好的機器」,不妨想一想,也許你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台願意陪你出門的好朋友。

  • 動詞+는 것 같다從看到聽到的狀況來推測|韓語語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達對現在的看到的情況,聽到的內容來進行推測,如何表達對已經,現在,將來發生的事情進行推測。動詞+는 것 같다這個語法表示「根據看到或聽到的情況推測某事正在發生或是事實」,中文可譯為「看起來……」、「好像……」、「似乎……」,這個用法是韓語中最常用表達推測,不僅出現在日常對話,也常見於新聞、觀察敘述、作文與 TOPIK II 考題中。

    語法結構

    結構使用時機中文意思
    動詞 + 는 것 같다針對現在進行的狀態推測看起來……、好像……
    動詞 + (으)ㄴ 것 같다針對已發生的事推測好像已經……
    動詞 + (으)ㄹ 것 같다針對未來的事做預測好像會……

    使用要點

    要點說明
    非確認性的判斷說話人根據所見所感推測某事,但不保證完全正確
    可用於動詞、形容詞、名詞이다結構類似,但變化略有差異(本文重點放在動詞)
    敬語常見形式:「것 같아요」禮貌、柔和的推測語氣,口語書面皆通用
    寫作時可靈活表達「看法」與「不確定態度」是 TOPIK II 作文中模糊推測表述的常見語法

    例句

    1. 밖에 비가 오는 것 같아요. 外面好像在下雨。
    2. 지금 친구가 도서관에 있는 것 같아요. 朋友現在好像在圖書館。
    3. 그 사람은 나를 좋아하는 것 같아요. 那個人好像喜歡我。
    4. 학샌들이 시험을 준비하는 것 같아요.學生們看起來正在準備考試。(過去式:는 것 같다 → 는 것 같았어요
    5. 버스가 곧 도착할 갓 같아요.公車好像快到了。(未來預測:(으)ㄹ 것 같다
    6. 최근 물가가 계속 오르는 것 같나. 最近物價似乎持續上升。
    7. 정부는 이번 정책이 효과가 있는 것 같다고 평가했다. 政府評估這項政策似乎是有效的。

    延伸練習

    1. 비가 _____________.
    2. 사람들이 나를 _____________.
    3. 그는 요즘 바쁘_____________.

    下方為答案,文字顏色設置為白色,可以通過光標選中後顯示。

    重點詞彙

    韓文詞性拼音中文意思TOPIK 級別
    오다動詞o-da來、下(雨)I
    있다動詞it-da在、有I
    좋아하다動詞jo-a-ha-da喜歡I
    바쁘다形容詞ba-ppeu-da忙碌的I
    기다리다動詞gi-da-ri-da等待I
    정책名詞jeong-chaek政策II
    효과名詞hyogwa效果II
    물가名詞mul-ga物價III
    평가하다動詞pyeong-ga-ha-da評價III–IV
    지속되다動詞ji-sok-dwe-da持續IV

  • 當彗星劃過慶州天幕:一場烤肉、彗星與大力神小行星的偶遇 |英文閱讀

    我們經常會仰望星空,暢想這個無際宇宙的邊際究竟在哪裡,是否真的存在另一種文明?那些划過天際、週期性光顧太陽系的彗星,會不會其實是某種神秘力量派來監視我們的?

    這樣的場景,恰好就發生在我閱讀這篇文章的當天晚上。我約了朋友一起在韓國慶州的江邊露營,享受夏夜微風中的清涼與美味的烤肉。就在我們暢聊、放鬆的時候,我們的視線被一顆劃破黑夜的彗星(comet)驚豔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早先讀過的這篇文章,竟讓我此刻看到彗星的體驗變得更加豐滿、立體。

    我忍不住問朋友:「你知道 satellite、asteroid、comet、star、planet 它們彼此有什麼不同嗎?」接著,我試著細緻地解釋它們的差異,並與朋友分享了文章中提到的—1978 年大力神小行星(Herculina)事件,以及當時天文學家如何質疑小行星是否擁有衛星的這段科學故事。

    這場偶發的對話,為本就美好的夜晚更添一層浪漫與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想把這篇充滿空間感與想像力的科學閱讀,細細解讀給你。希望你能在我的解說下,跟隨當年的天文學家,一起構築出觀測小行星衛星時所看到的畫面感。我相信,這幅畫面某天會在你的某個夜晚浮現,並給你帶來一次真正立體的仰望星空體驗。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Until recently many astronomers believed that asteroids travel about the solar system unaccompanied by satellites. These astronomers assumed this because they considered asteroid-satellite systems inherently unstable. Theoreticians could have told them otherwise: even minuscule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can theoretically have satellites, as long as everything is in proper scale. If a bowling ball were orbiting about the Sun in the asteroid belt, it could have a pebble orbiting it as far away as a few hundred radii (or about 50 meters) without losing the pebble to the Sun’s gravitational pull.

    第一段的前兩句非常明顯地展現出作者的語氣—帶有批判性回顧的立場

    Until recently many astronomers believed…
    These astronomers assumed this because…

    這樣的句式語氣屬於輕微批判式,表達出「過去的信念存在盲點」,同時隱含作者對當時主流觀點的距離與保留。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或甚至確信,接下來的內容將透過理論或證據來推翻這種過去的假設。

    第一句中的 travel about 是關鍵用法,容易被誤解。

    這個片語應理解為「在……範圍內自由繞行」,其中 about 是一個非方向性的副詞,表示「附近」、「周圍」。類似語用在物理語境中常見,例如:

    Electrons travel about the nucleus.(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繞行)

    所以這裡的 asteroids travel about the solar system,不應理解為「進入太陽系」或「飛入」,而是指:這些小行星本就存在於太陽系內部,在其軌道範圍內繞行運動,並非外來物體

    第二句中的 inherently unstable 是核心概念。
    它雖然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天生不穩定」,但更準確的意思是:從系統構成的邏輯上來看,這種小行星-衛星系統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這也是當時許多天文學家拒絕相信小行星可以擁有衛星的主要依據。

    接下來作者提出轉折句:

    Theoreticians could have told them otherwise.

    這句話的語氣極具策略性。“could have told” 暗示了一種「被忽視的可能性」:理論物理學家其實早就知道或預測這件事,但他們的觀點沒有被主流觀測派接受。這句話點出了科學界內部「理論 vs. 觀測」的張力

    後面的 in proper scale 又是一個常見的語義誤區。

    它乍看會被理解為「體積合理」,但更準確地理解應是:「比例適當」。也就是說,只要小行星與其衛星在質量與距離上的相對比例合適,理論上就可以達成引力穩定狀態。這點對於理解微重力系統是關鍵。

    最後一句是非常精彩的例證設計:

    If a bowling ball were orbiting about the Sun in the asteroid belt, it could have a pebble orbiting it…

    這裡的 bowling ball 對應前文的 minuscule bodies,作者用這樣一個熟悉的具象類比來讓讀者在腦中重建尺度感—保齡球與小石子之間的關係,對應的是小行星與衛星的穩定範圍。這讓我們跳出抽象術語,獲得了物理直觀的真實想像力

    總結來看,我認為這段的重點並不在於單純提出某項新的科學發現,而在於揭示一種被長期當作理所當然的信念,是如何逐步被理論與推理所鬆動與挑戰的。這種敘事手法正是科學史上最經典的套路

    從否認到接受的轉變,是科學真正的進步。

    Observations now suggest that asteroid satellites may exist not only in theory but also in reality Several astronomers have noticed, while watching asteroids pass briefly in front of stars, that something besides the known asteroid sometimes blocks out the star as well. Is that something a satellite?

    第一段還停留在「理論上說得通」,而這一段開始進入「眼睛看到了什麼」。這個從 theory → observation 的邏輯轉折,是所有自然科學文章中最關鍵的「信度構建軌跡」。

    在進行細緻閱讀前,先釐清幾個關鍵詞彙的分類與差異:文章中出現了 asteroid, comet, star,這三個詞的區分至關重要:

    • asteroid(小行星)≠ comet(彗星)
    • star(恆星)≠ planet(行星)

    我在最初的閱讀中出現了這些詞彙的理解障礙,而這會直接影響對文意的準確把握。

    因此,第二句 asteroids passing in front of stars,應理解為小行星從地球視角「短暫通過恆星前方」。觀測方式是 stellar occultation(掩星觀測),意即:小行星短暫遮蔽來自遙遠恆星的光芒。

    正確理解這句話應該是:當天文學家觀測小行星短暫通過某顆恆星前方時,他們注意到除了這顆已知的小行星之外,還有另一個物體也遮蔽了該恆星的光芒。

    這段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描述「我們看到了一顆衛星」,而是透過「星光變暗兩次」這個觀測結果,讓我們從陰影中讀出可能存在的東西

    這種語言邏輯其實很像推理小說—你沒看到人,但你看到他留下的痕跡。

    此外,may exist / something / is that something…? 這類用語並非語言上的保守,而是科學寫作中最重要的誠實與嚴謹。它不只告訴你觀測到了什麼,也告訴你還沒知道什麼

    這樣的語氣不僅保留懷疑空間,也提升文章可信度,讓讀者知道:科學的思考方式從來不是喊口號,而是不斷推敲、允許未解,並一步步接近事實。

    The most convincing such report concerns the asteroid Herculina, which was due to pass in front of a star in 1978. Astronomers waiting for the predicted event found not just one occultation, or eclipse, of the star, but two distinct drops in brightness. One was the predicted occultation, exactly on time. The other, lasting about five seconds, preceded the predicted event by about two minutes. The presence of a secondary body near Herculina thus seemed strongly indicated. To cause the secondary occultation, an unseen satellite would have to be about 45 kilometers in diameter, a quarter of the size of Herculina, and at a distance of 990 kilometers from the asteroid at the time. These values are within theoretical bounds, and such an asteroid-satellite pair could be stable.

    這一段是整篇文章中觀測邏輯的核心內容,也是第一個讓理論與實際觀測結果出現吻合的重要時刻。

    The most convincing such report concerns the asteroid Herculina…

    這句中 “concerns” 是科學語氣中非常常見的用法,意即「與……相關」,而非「關注」。所以整句可以理解為:「最具說服力的報導與名為 Herculina 的小行星有關」。

    這顆小行星預計在 1978 年通過某顆恆星前方,天文學家在等待這場預測中的掩星現象時,觀測到的不只一次亮度下降,而是兩次明顯的變暗。

    其中一次是按預定時間發生的小行星掩星現象;而另一個事件則發生在預測時間的約兩分鐘之前,持續約五秒鐘。這裡的 preceded(先於)一詞十分關鍵,說明次要掩星是在主要事件之前發生的。

    接著的推論句:

    To cause the secondary occultation, an unseen satellite would have to be…

    這是典型的條件推論,作者使用 would have to be 表示「若要造成這樣的觀測結果,那麼這個假設中的衛星應該具備下列條件……」。

    這顆假設中的衛星必須直徑約為 45 公里,約為 Herculina 的四分之一大小,並且在當時與其距離約為 990 公里。

    作者並沒有說「我們看到了一顆衛星」,而是通過精確的光變觀測,推出「另一個未被看到的東西存在」。

    這正是天文學最經典的推理方式:從光的行為推理出物體的存在與位置

    這段也代表了理論與觀測的首次交匯——前面段落說理論上 asteroid 可以有衛星,而這段告訴你:「我們觀測到的數據,剛好也落在理論能接受的範圍內」。這種相互吻合,是科學論證中最強的說服力來源。

    With the Herculina event, apparent secondary occultations became “respectable”—and more commonly reported. In fact, so common did reports of secondary events become that they are now simply too numerous for all of them to be accurate. Even if every asteroid has as many satellites as can be fitted around it without an undue number of collisions, only one in every hundred primary occultations w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secondary event (one in every thousand if asteroidal satellite systems resembled those of the planets).

    這一段是作者語氣邏輯的高潮,不僅沒有被前段的觀測結果沖昏頭腦,反而展現出極高的自我質疑與統計推論能力。

    With the Herculina event, apparent secondary occultations became “respectable”—and more commonly reported.

    這裡的 respectable 用上引號,是一種諷刺式的語氣處理:原本被當作異想天開的現象,如今開始被學界「當真」,甚至成為觀測與報導的熱門對象。

    接下來的句子更具語法難度:

    So common did reports become that they are now too numerous for all of them to be accurate.

    這句使用了倒裝句(so + 形容詞 + did + 主詞 + 動詞)以及 too…to 結構的混合,語意是:「這些報導變得太多,以致於不可能全部都是準確的」。作者並非否定掩星現象,而是藉由統計與常識推理提醒讀者:在這麼大量的報告中,必然存在誤判或雜訊。

    接下來的推論句非常關鍵:

    Even if every asteroid has as many satellites as can be fitted around it without an undue number of collisions…

    這是虛擬條件句(even if),表示「即便我們做出最樂觀的假設……」。其後接續:

    …only one in every hundred primary occultations w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secondary event (one in every thousand if asteroidal satellite systems resembled those of the planets).

    即使每個小行星都盡可能地擁有衛星,在引力不發生碰撞的前提下,仍然只有 1% 的機率會發生伴隨衛星的掩星現象。如果像行星那樣分布(例如木星那樣擁有許多小衛星),則可能性更低——只有千分之一。

    這段的精髓是:這不是在否定衛星的存在,而是在指出 occultation 並不是觀測衛星的有效管道之一。觀測次掩星的事件本身,就極為罕見,因為觀測條件太過嚴苛、機率太低。

    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作者並沒有來回搖擺,而是層層遞進地提高讀者的認知精度

    段落主要目的作者語氣
    第一段說明為何天文學家曾懷疑小行星有衛星批判式回顧
    第二段提出初步觀測現象支持衛星存在探索式支持
    第三段提供 Herculina 案例:理論與觀測初步吻合理性推論支持
    第四段統計推理提醒:勿以為掩星現象就能證明衛星平衡性反思(非否定)

    這種從懷疑 → 觀察 → 驗證 → 克制的轉變,不只是一篇論文的結構,更是科學態度最純粹的體現:允許可能性,但永遠保留檢驗與懷疑的空間。

    Yet even astronomers who find the case for asteroid satellites unconvincing at present say they would change their minds if a photoelectric record were made of a well-behaved secondary event. By “well-behaved” they mean that during occultation the observed brightness must drop sharply as the star winks out and must rise sharply as it reappears from behind the obstructing object, but the brightness during the secondary occultation must drop to that of the asteroid, no higher and no lower. This would make it extremely unlikely that an airplane or a glitch in the instruments was masquerading as an occulting body.

    這一段作為全文的收尾,是語氣上最克制、邏輯上最嚴謹的部分。它既保留學術上的懷疑態度,又進一步強化了「如何才算觀測上的真實證據」。

    Yet even astronomers who find the case for asteroid satellites unconvincing at present say they would change their minds if a photoelectric record were made of a well-behaved secondary event.

    這句話中的 “the case for…” 是學術寫作中常見的結構,意指「支持某一主張的理據總和」。也就是說,即使目前仍有天文學家覺得「支持小行星衛星存在」的證據不夠充分,他們也願意在面對更強證據時修正看法。

    所謂更強的證據,是什麼?

    By ‘well-behaved’ they mean that during occultation…

    這裡的 well-behaved 看似輕鬆,其實是數據與理論高度吻合的術語。它的標準是雙重的:

    • 星光在被遮蔽時亮度要快速下降,像星星「眨眼」一樣;
    • 在遮蔽過程中,亮度要降到與小行星一致的水平,不多也不少。

    這樣的亮度曲線才足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誤判來源,例如:

    This would make it extremely unlikely that an airplane or a glitch in the instruments was masquerading as an occulting body.

    這句話雖簡,但極具詩意和比喻張力。「masquerading」讓我們看見一幅圖像:在科學的望遠鏡下,有些雜訊(飛機、儀器抖動)試圖「偽裝成星體」,但只有那些真正服從物理規律的現象,才有資格被視為宇宙中的實體。

    這個比喻其實與我在開篇所說的那一刻不謀而合:當我們仰望星空,看見一顆彗星劃過時,無法斷定它從哪裡來,也不確定它是什麼,但我們能感受到它「不是假的」,因為它在星空中留下了真實的軌跡。不只帶我們看見天文學家如何思考、觀測與推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叫做看到」,什麼又叫「值得相信」。而我在慶州的那個夜晚,彷彿在夜空之中,也看見了一點點那個被星光遮蔽、卻又存在的可能性。就如這篇文章最後告訴我們的:即使尚未證明,也已足夠接近真相。

    感謝各位如果能看到這裡,希望讀完這篇文章也能給你的星空仰望帶來一些思考和遐想。